info
stringlengths
6
23
modern
stringlengths
1
1.6k
classical
stringlengths
1
1.45k
《三国志·吴书·三嗣主传》
而王皓顺流而下即将到达,司马亻由、王浑都已接近边境。
而王濬顺流将至,司马伷、王浑皆临近境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三嗣主传》
孙皓采用光禄勋薛莹、中书令胡冲等的建议,分别派遣使者给王皓、司马亻由、王浑送信说: 过去汉室失去大统,国家分裂,我的祖先占据时机,占据江南,于是分裂山河,与魏国冲突、绝隔。
皓用光禄勋薛莹、中书令胡冲等计,分遣使奉书於濬、伷、浑曰: 昔汉室失统,九州分裂,先人因时,略有江南,遂分阻山川,与魏乖隔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三嗣主传》
现在大晋皇帝登基,德行覆盖天下。
今大晋龙兴,德覆四海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三嗣主传》
我昏庸顽劣,苟且偷安,不明天命。
闇劣偷安,未喻天命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三嗣主传》
以至于到今日,烦劳六军,横盖田野、列队道路,大举出兵到长江之滨,使我举国震惊,苟延残喘临近末日。
至于今者,猥烦六军,衡盖路次,远临江渚,举国震惶,假息漏刻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三嗣主传》
斗胆希望天朝包容光大,谨派私署太常张夔等奉上佩带的印玺、绶带,交付我的身体请求保全,希望能够信任接纳,以便拯救百姓。
敢缘天朝含弘光大,谨遣私署太常张夔等奉所佩印绶,委质请命,惟垂信纳,以济元元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三嗣主传》
十五日,王皓最先到达,就接受了孙皓的投降,解开捆绑他的绳子,焚毁孙皓带的棺材,邀请他前来相见。
壬申,王濬最先到,於是受皓之降,解缚焚榇,延请相见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三嗣主传》
司马亻由因为孙皓把印玺、绶带交给自己,就派人遣送孙皓。
伷以皓致印绶於己,遣使送皓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三嗣主传》
孙皓带全家西迁,于太康元年五月一日到达京城。
皓举家西迁,以太康元年五月丁亥集于京邑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三嗣主传》
四月二十八日,晋帝下诏: 孙皓走投无路前来归降,前次诏书答允他不赐死罪予,现在他垂手称臣,我对他仍然十分怜悯,赐他归命侯的称号。
四月甲申,诏曰: 孙皓穷迫归降,前诏待之以不死,今皓垂至,意犹愍之,其赐号为归命侯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三嗣主传》
再赐他衣服车辆,三十顷田地,每年给五千斛粮食,五十万钱,五百匹绢,五百斤丝绵。
进给衣服车乘,田三十顷,岁给谷五千斛,钱五十万,绢五百匹,绵五百斤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三嗣主传》
并任命孙皓的太子孙瑾为中郎,其他几位曾被封王的儿子,都任为郎中。
皓太子瑾拜中郎,诸子为王者,拜郎中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三嗣主传》
太康五年,孙皓在洛阳去世。
五年,皓死于洛阳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三嗣主传》
评曰:孙亮年纪幼小却没有良臣辅佐,他的皇位不能始终,是大势必然。
评曰:孙亮童孺而无贤辅,其替位不终,必然之势也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三嗣主传》
孙休因为过去的宠爱恩惠,任用兴、布,不能挑选任用贤才,改弦更张,虽然志向在于德行好学,对救济乱世有什么好处呢?
休以旧爱宿恩,任用兴、布,不能拔进良才,改弦易张,虽志善好学,何益救乱乎?
《三国志·吴书·三嗣主传》
又不让已经被废位的孙亮就死,对朋友的情义是很淡薄了。
又使既废之亮不得其死,友于之义薄矣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三嗣主传》
孙皓滥用刑罚,被处死罢官流放的,不计其数。
皓之淫刑所滥,陨毙流黜者,盖不可胜数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三嗣主传》
所以朝臣侍从人人惶恐,都每日担心朝不保夕。
是以群下人人惴恐,皆日日以冀,朝不谋夕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三嗣主传》
他对于天象和巫祝之事,其中显示的祥瑞征兆,认为非常紧急。
其荧惑、巫祝,交致祥瑞,以为至急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三嗣主传》
过去舜帝、大禹亲自耕种,有最圣明的德行,尚且向朝臣们盟誓,予违女弼,或者看重昌盛的言论,经常比不上他们。
昔舜、禹躬稼,至圣之德,犹或矢誓众臣,予违女弼,或拜昌言,常若不及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三嗣主传》
更何况孙皓凶残顽劣,恣意妄为,横行霸道,诛杀忠诚劝谏之人,任用阿谀奉承之人,虐害百姓,奢侈至极,应该施以腰斩之刑,以向百姓谢罪。
况皓凶顽,肆行残暴,忠谏者诛,谗谀者进,虐用其民,穷淫极侈,宜腰首分离,以谢百姓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三嗣主传》
既然收到了不赐死的诏令,又得到了归命的恩宠,难道不是浩荡的恩典,过于厚重的恩泽吗!
既蒙不死之诏,复加归命之宠,岂非旷荡之恩,过厚之泽也哉!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刘繇,字正礼,是东莱郡牟平人。
刘繇字正礼,东莱牟平人也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齐孝王的小儿子被封为牟平侯,后代子孙就在那里居住。
齐孝王少子封牟平侯,子孙家焉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刘繇的伯父刘宠,是汉朝的太尉。
繇伯父宠,为汉太尉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刘繇的哥哥刘岱,字公山,担任过侍中、兖州刺史。
繇兄岱,字公山,历位侍中,兖州刺史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刘繇十九时,叔父刘韪被强盗劫掠作人质,刘繇将他抢夺回来,因此名声显达。
繇年十九,从父韪为贼所劫质,繇篡取以归,由是显名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刘繇被举荐为孝廉,担任郎中,任下邑县县长。
举孝廉,为郎中,除下邑长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当时郡守把自己的亲戚托付给他,他就辞官离开。
时郡守以贵戚讬之,遂弃官去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州府征召他为济南部丞,济南相是中常侍的儿子,贪污受贿不守法纪,刘繇上奏罢免他。
州辟部济南,济南相中常侍子,贪秽不循,繇奏免之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平原人陶丘洪举荐刘繇,想让州里举荐他为茂才。
平原陶丘洪荐繇,欲令举茂才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州刺史说: 前年才推举他哥哥公山,怎么又要推举正礼呢?
刺史曰: 前年举公山,奈何复举正礼乎?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陶丘洪说: 如果您之前推举刘公山,后又荐刘正礼,就像是驾御两匹如龙的骏马,在千里长途上驰骋,不也可以吗呢?
洪曰: 若明使君用公山於前,擢正礼於后,所谓御二龙於长涂,骋骐骥於千里,不亦可乎!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恰遇朝廷征召刘繇为司空掾,任命为侍御史,但他没有到任。
会辟司空掾,除侍御史,不就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他在淮浦躲避战乱,皇帝下诏书任命他为扬州刺史。
避乱淮浦,诏书以为扬州刺史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当时袁术在淮南,刘繇很忌惮他,不敢到扬州上任。
时袁术在淮南,繇畏惮,不敢之州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他想要南渡长江,吴景、孙贲将他迎接到曲阿。
欲南渡江,吴景、孙贲迎置曲阿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袁术谋划篡位,攻克周围各郡县。
术图为僣逆,攻没诸郡县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刘繇派遣樊能、张英驻军江边抗击袁术,想到到吴景、孙贲是袁术所任用的人,就逼迫他们离开。
繇遣樊能、张英屯江边以拒之。以景、贲术所授用,乃迫逐使去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袁术就自己设置扬州刺史,和吴景、孙贲合力攻打张英、樊能等,一年多也未能攻克。
於是术乃自置扬州刺史,与景、贲并力攻英、能等,岁馀不下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汉朝廷命令给刘繇加官为扬州牧、振武将军,有数万部队。孙策东渡长江,大败张英、樊能等,刘繇逃往丹徒,于是逆江上到江南地区守卫豫章,驻扎在彭泽。
汉命加繇为牧,振武将军,众数万人,孙策东渡,破英、能等。繇奔丹徒,遂溯江南保豫章,驻彭泽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笮融先到豫章,杀了豫章太守朱鰑,到豫章郡居住。
笮融先至,杀太守朱皓,入居郡中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刘繇出兵征讨笮融,被笮融打败,他再次召集所属各县人马,攻破笮融。
繇进讨融,为融所破,更复招合属县,攻破融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笮融败逃到山中,被当地百姓所杀。刘繇不久病死,年纪四十二岁。
融败走入山,为民所杀,繇寻病卒,时年四十二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笮融,丹杨人,一开始聚集部队数百人,前往徐州投靠徐州牧陶谦。
笮融者,丹杨人,初聚众数百,往依徐州牧陶谦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陶谦让他督管广陵、彭城的漕运,他就恣意妄为,随意杀戮,将三郡的运输利益都截取来做为自己的收入。
谦使督广陵、彭城运漕,遂放纵擅杀,坐断三郡委输以自入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就大肆建造佛寺,用铜制作佛像,黄金涂抹像体,锦彩缝作像衣,悬挂九层铜盘,下建重楼阁道,可容纳三千多人,这些人都佛经,并使郡内有崇信佛教的百姓和旁边郡县的百姓都来听课受道。再用其他方式招纳人,因此前后远近有五千多人来到。
乃大起浮图祠,以铜为人,黄金涂身,衣以锦采,垂铜槃九重,下为重楼阁道,可容三千馀人,悉课读佛经,令界内及旁郡人有好佛者听受道,复其他役以招致之,由此远近前后至者五千馀人户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每到浴佛节,就备办很多酒饭,在路上安置酒席,绵延几十里,来观看和食用的百姓有上万人,耗费亿万钱财。
每浴佛,多设酒饭,布席於路,经数十里,民人来观及就食且万人,费以巨亿计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曹操攻打陶谦,徐州地区骚乱,笮融带着男女万人、马匹三千,逃到广陵,广陵太守赵昱待以宾客之礼。
曹公攻陶谦,徐土骚动,融将男女万口,马三千匹,走广陵,广陵太守赵昱待以宾礼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之前,彭城国相薛礼被陶谦逼迫,驻守秣陵。
先是,彭城相薛礼为陶谦所偪,屯秣陵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笮融利用广陵的人马,乘醉酒时杀了赵昱,让士兵大肆抢掠,将物品载着离开。
融利广陵之众,因酒酣杀昱,放兵大略,因载而去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路过秣陵杀薛礼,又豫章杀了朱鰑。
过杀礼,然后杀皓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后来孙策往西征讨江夏,回师路过豫章,收殓并车载刘繇尸骨,为他发丧,对他的家属非常厚待。
后策西伐江夏,还过豫章,收载繇丧,善遇其家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王朗给孙策写信说: 刘正礼过去刚到扬州时,不能自己安适,实在是依赖您们家的人为他四处奔走,才得以渡江到达任所,有了处身安定的地方。
王朗遗策书曰: 刘正礼昔初临州,未能自达,实赖尊门为之先后,用能济江成治,有所处定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入境的礼待,感激之情、结交之心,这份情义一直都在。
践境之礼,感分结意,情在终始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后来因为袁术的嫌隙,关系逐渐背离,以至将盟友的关系变成仇敌的关系,探究本心,实在不是他愿意这样做。
后以袁氏之嫌,稍更乖剌。更以同盟,还为雠敌,原其本心,实非所乐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安定下来之后,他常常想改变这种既成的形势,重新修复与您过去的友好关系。
康宁之后,常愿渝平更成,复践宿好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一旦分离,诚挚的心意不能彰显,而他突然崩逝,实在遗憾伤心!
一尔分离,款意不昭,奄然殂陨,可为伤恨!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得知您以忠厚来回报薄情,以仁德来回报怨恨,收殓尸骨抚养遗孤,哀悼逝者同情生者,抛弃过去的猜忌,保护托付的孩子,实在是情深义重、名声显著啊!
知敦以厉薄,德以报怨,收骨育孤,哀亡愍存,捐既往之猜,保六尺之讬,诚深恩重分,美名厚实也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过去鲁国虽说与齐国有恩怨,但齐孝公去世,鲁人没有废弛丧礼而去吊唁,《春秋》中称赞这一行为,说实在很得礼,实在是良史所应该记载的,乡校所应该评议赞叹的。
昔鲁人虽有齐怨,不废丧纪,春秋善之,谓之得礼,诚良史之所宜藉,乡校之所叹闻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正礼的长子,很有志气节操,想必有不同寻常之处。
正礼元子,致有志操,想必有以殊异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您威势强盛执掌刑罚,如能对他施恩加惠,不是更有德行吗!
威盛刑行,施之以恩,不亦优哉!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刘繇长子刘基,字敬舆,十四岁时,为刘繇服丧,都符合礼节,刘繇生前属下官员所赠馈的礼物,他都没有接受。
繇长子基,字敬舆,年十四,居繇丧尽礼,故吏馈饷,皆无所受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刘基姿态容貌都很好,孙权喜爱敬重他。
姿容美好,孙权爱敬之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孙权为骠骑将军时,征召刘基为东曹掾,任命他为辅义校尉、建忠中郎将。
权为骠骑将军,辟东曹掾,拜辅义校尉、建忠中郎将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孙权为吴王,升任刘基为大农令。
权为吴王,迁基大农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孙权曾参加宴饮,骑都尉虞翻酒醉后忤逆犯上,孙权想要处死他,因在盛怒之下,由于刘基极力劝谏,虞翻才得以免死。
权尝宴饮,骑都尉虞翻醉酒犯忤,权欲杀之,威怒甚盛,由基谏争,翻以得免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有一次因天气酷热,孙权在船上举行酒宴,在船上碰到雷雨,孙权举伞遮护自己,又命令手下人遮护刘基,其他官员得不到如此优待。
权大暑时,尝於船中宴饮,於船楼上值雷雨,权以盖自覆,又命覆基,馀人不得也。其见待如此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孙基被厚待到如此地步。刘基升任为郎中令。
徙郎中令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孙权即位后,改任刘基为光禄勋,分管尚书事务。
权称尊号,改为光禄勋,分平尚书事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刘基四十九岁时去世。
年四十九卒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后来孙权为儿子孙霸纳娶刘基的女儿,赐了一处宅邸,四时都有赏赐,与全家、张家等同。
后权为子霸纳基女,赐第一区,四时宠赐,与全、张比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刘基的两个弟弟,刘铄、刘尚,都是骑都尉。
基二弟,铄、尚,皆骑都尉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太史慈,字子义,东莱郡黄县人。
太史慈字子义,东莱黄人也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他年少好学,在郡里任奏曹史。
少好学,仕郡奏曹史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恰遇郡府和州府有嫌隙,是非曲直没有分明,就将先上报一方看做正确。
会郡与州有隙,曲直未分,以先闻者为善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这时州里的奏章已送走,郡太守担心自己落后,就寻找可以派出的人。
时州章已去,郡守恐后之,求可使者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太史慈当时二十一岁,郡太守便挑选了他。他昼夜赶路,到了洛阳,到负责接纳上奏的公车门口,看到州里派来送奏章的小官正在请求通报,太史慈问他: 你想通报奏章吗? 那人答: 是的。
慈年二十一,以选行,晨夜取道,到洛阳,诣公车门,见州吏始欲求通。慈问曰: 君欲通章邪? 吏曰: 然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太史慈说: 奏章在哪里? 那人答: 在车上。
问: 章安在? 曰: 车上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太史慈说: 奏章的签署没有什么错误吧?
慈曰: 章题署得无误邪?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拿来看看。
取来视之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吏役不知道他是东莱郡派来的人,就为他取来奏章。
吏殊不知其东莱人也,因为取章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太史慈已先在怀里藏好了刀,夺过奏章就把它砍坏了。
慈已先怀刀,便截败之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那吏役非常着急,大呼道: 有人弄坏了我的奏章!
吏踊跃大呼,言 人坏我章 !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太史慈把他带到两车中间,对他说: 如果你不把奏章给我,我也不能砍坏它,现在我们的吉凶祸福是相同的,我不会独自承担这一罪名。
慈将至车间,与语曰: 向使君不以章相与,吾亦无因得败之,是为吉凶祸福等耳,吾不独受此罪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不如我们悄悄一起逃走罢了,还可以活着且免于一死,不会一起承担死刑。 吏役说: 你为郡里弄坏我的奏章,已经如你所愿,为什么还要逃呢?
岂若默然俱出去,可以存易亡,无事俱就刑辟。 吏言: 君为郡败吾章,已得如意,欲复亡为?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太史慈回答说: 起初受郡里派遣,只是来看奏章是否已经呈报上去。
慈答曰: 初受郡遣,但来视章通与未耳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我想得过分了,才把奏章弄坏。
吾用意太过,乃相败章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现在回去,也担心因此被谴责迁怒,所以想和你一起逃走。
今还,亦恐以此见谴怒,故俱欲去尔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吏役认为太史慈的话很对,当天就同他一起逃走了。
吏然慈言,即日俱去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太史慈与吏役一起出城后,又借机返回呈上郡里的奏章。
慈既与出城,因遁还通郡章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州里得知后,又换派一个小官去送奏章,上级官员因奏章内容有矛盾而未再受理,州里因理短而受害。
州家闻之,更遣吏通章,有司以格章之故不复见理,州受其短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太史慈因此出名,但被州中嫉恨。他担心遭受祸患,就跑到辽东躲避。
由是知名,而为州家所疾,恐受其祸,乃避之辽东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北海相孔融听说这件事后认为太史慈很奇异,多次派人问候太史慈的母亲,并送去物品。
北海相孔融闻而奇之,数遣人讯问其母,并致饷遗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当时孔融因为黄巾军劫掠州郡,出兵驻守都昌,被贼军管亥包围。
时融以黄巾寇暴,出屯都昌,为贼管亥所围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太史慈从辽东返回,他母亲对他说: 你与孔北海未曾见面,从你离开之后,他对我殷勤赡养,比亲朋故旧还好,现在他被贼兵围困,你当赶去援助。
慈从辽东还,母谓慈曰: 汝与孔北海未尝相见,至汝行后,赡恤殷勤,过於故旧,今为贼所围,汝宜赴之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太史慈在家待了三天,就只身步行到都昌。
慈留三日,单步径至都昌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此时包围得还不十分严密,太史慈等到夜间,乘间隙进去见孔融,请求孔融派兵出城斩杀贼人。
时围尚未密,夜伺间隙,得入见融,因求兵出斫贼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孔融没有允许,想等待外部援救。
融不听,欲待外救。
《三国志·吴书·刘繇太史慈士燮传》
但援军一直没到,而包围一天比一天紧逼。
未有至者,而围日偪。